闲情偶记_闲情偶记的作者是谁写的

       好久不见,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“闲情偶记”的话题。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,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1.闲情偶记的作者介绍

2.闲情偶记的作品赏析

3.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是谁

4.闲情偶记的思想观点

5.李渔《闲情偶记 李》翻译

闲情偶记_闲情偶记的作者是谁写的

闲情偶记的作者介绍

       李渔 (1611—1680年),原名仙侣,号天征,后改名渔,字笠翁,一字笠鸿、谪凡。

       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,生于雉皋(即今江苏如皋)。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 和小说作家,在他的作品中,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。人称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代表作有《闲情偶寄》、《笠翁十种曲》,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。亦署新亭樵客、觉世稗官、觉道人、随庵主人、湖上笠翁等。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(1610),卒于清康熙十九年(1680)年。祖籍浙江兰溪,生长于江苏如皋。他出身于药商家庭,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,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。早岁他尚存入仕之心,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,遂不复作此念。清军入关后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,蓬衣垢食,不以为苦。他原本家境不错,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,家道日衰,逐渐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。顺治八年(1651)他移家杭州,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,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。由于其文名渐大,后来又自组戏班,专事演出,在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,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。他也乐此不疲,经常携带妻妾出外打抽丰,足迹遍及大江南北,尽览九州风光之作,也使自己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。康熙元年(1662),他从杭州迁居金陵(今江苏南京)。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,命名取“芥子纳须弥”之义。与此寓所一起,还设有书铺,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,如著名的《芥子园画传》,这一切说明他是个具有商业头脑的文人。晚年他又举家迁回杭州,“买山而隐”,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,时常向友人求助,终于在穷困中死去。

       李渔在中国戏曲史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。

闲情偶记的作品赏析

       《闲情偶记◎竹木第五 》清李渔 著 :种竹之方,旧传有诀云:“种竹无时,雨过便移,多留宿土,记取南枝。”予悉试之,乃不可尽信之书也。三者之内,惟一可遵,“多留宿土”是也。……至于“记取南枝”一语,尤难遵奉。移竹移花,不易其向,向南者仍使向南,自是草木之幸。然移草木就人,当随人便,不能尽随草木之便。无论是花是竹,皆有正面,有反面,正面向人,反面向空隙,理也。使记南枝而与人相左,犹娶新妇进门,而听其终年背立,有是理乎?

       结合前后文翻译:选取了枝叶朝南的花竹,却是反面向人。就像娶媳妇进门,却听凭她终年背对着你,有这样的道理吗……

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是谁

       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,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。其卷四“居室部”中有“茶具”一节,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。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,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,则大不以为然。他认为:“置物 但取其适用,何必幽渺其说”。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,作过仔细的研究:“凡制茗壶,其嘴务直,购者亦然,一幽便可忧,再幽则称弃物矣。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,酒无渣滓,一斟即出,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。茶则有体之物也,星星之叶,入水即成大片,斟泻之时,纤毫入嘴,则塞而不流。啜茗快事,斟之不出,大觉闷人。直则保无是患矣,即有时闭塞,亦可疏通,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”。李渔论饮茶,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,他的记载和论述,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。

       正清人李渔在《闲情偶记》中这样写道:柳贵乎垂,不垂则无柳;柳贵乎长,不长则无婀娜之致。古往今来,诗人们或咏柳喻人,或借柳送别,或缘柳抒情,柳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闲情偶记的思想观点

       李渔,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、作家,其著名的代表作《闲情偶记》可谓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,内容相当丰富,触及中国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,且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使用价值。李渔是一个很讲究生活艺术和生命质量的古代文人,他对保健养生颇有研究,尤其注重养心。在他的《闲情偶记》一书的“颐养部”里,他对心理养生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论述。他认为,人生是有限的,也是短暂的,人活在世上就要乐观,就要快乐地生活。他说,无论富贵的、贫穷的,无论是春夏秋冬,也无论是睡、坐、行、立、饮、谈等,皆可为乐。至于乐与不乐,则存乎于心。他说:“乐不在外而在心,心以为乐,则是境皆乐;心以为苦,则无境不苦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只要你能够乐观地对待人生,则事事快乐,处处都是乐园;假如你悲观地看待人生,则无处不是苦海。李渔在谈到“行乐之法”时说:“以不如己者视己,则日见可乐;以胜于己者视己,则时觉可忧。”这就是说,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对照自己,就会每天都感到快乐;拿处境胜过自己的人对照自己,就会每时每刻都觉得忧心忡忡。李渔称这是“退一步”养生法,亦即心理养生法。和不如己者比,心理自然容易平衡;和比自己境遇好的人相比,就会越比越生气,越比越泄气,坏心情就产生了,人生哪还有快乐可言?为了进一步说明“退一步”养生法即心理养生法,李渔举了一个实例:有一富人出游在外,夜宿旅店。时值盛夏,床帐内蚊子很多,驱之不去,想想往日在家中的舒适生活,感到十分烦恼,通宵未眠。当时,还有一位亭长露宿在台阶下,为躲避蚊子叮咬,他只好起来在院子里不停地跑来跑去,并且哼着小调驱赶蚊虫取乐。富人对此不能理解,便问亭长:“你的境况比我差多了,我感到很苦恼,而你却这么快乐,这是为什么呢?”亭长说:“没有前后比较,就没有今天的快乐。想起那一年被人陷害坐牢,当时也是盛夏,手足均被捆绑,蚊子比今天还要多得多,我只能任其叮咬,那才真叫痛苦。想想今天,我能自由地驱赶蚊虫,又哪有不乐的道理呢?”富人听了恍然大悟,一切烦恼和痛苦便随之烟消云散了。由此类推,则所谓退步者,无地不有,无人不有。想至退步,则乐境自生。李渔认为,这种精神养生法无论在何时何地,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。李渔的精神养生法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对现代人的保健养生也有借鉴意义。

李渔《闲情偶记 李》翻译

       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《曲律》中的理论成果,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,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,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,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。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,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。他认为,“填词之设,专为登场”,批评金圣叹评《西厢记》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《西厢》,并非优伶扮演的《西厢》。李渔提出了“结构第一”的命题,含有命意、构思和布局,把结构放在首位,依次为“词采第二”,“音律第三”,“宾白第四”,“科诨第五”,“格局第六”,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,其中对结构、语言、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。

       李渔提出结 构第一的原则 ,同时又 提出“立头脑”、“减头绪”、“密针线”等一整套理论,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。李渔主张结构谨严,情节紧凑,组织得天衣无缝,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,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。关于语言,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,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,在这个原则下 ,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 、重机趣 、戒浮泛 、忌填塞,宾白应当语求肖似 ,说一人肖 一人 ,勿使雷同 ;文贵洁净,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。谈到题材,李渔认为贵在创新,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,既然剧本名为传奇,就是因为其事奇特,未经人见而传之,绝不可亦步亦趋,东施效颦。至于导演和表演 ,李渔也发表了很多中肯之言 。总之 , 李渔是元、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,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

       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,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。

       各种花正当时(惹人注目)的时候,只在花开的那几天,在此以前、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。芙蕖就不是这样: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,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;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,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,一天比一天好看。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,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。因此,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,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。等到花苞开花,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,(花儿)先后相继开放,从夏天直开到秋天,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,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。等到花朵凋谢,也可以告诉主人说,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;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,蓬中结了果实,一枝枝独自挺立,还象未开的花一样,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(在水面上),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,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(呈献)完毕。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。

       适宜鼻子(的地方),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;(以它来)避暑,暑气就因它而减退;(以它来)纳凉,凉气就因它而产生。

       至于它可口的地方,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,一齐摆上餐桌,使人满口香味芬芳。

       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,七零八落很不好看,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;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,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。

       这样看来,芙蕖这种东西,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,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。(它)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,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。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?

       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闲情偶记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对“闲情偶记”有更深入的认识,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。